六年12期,對一本新期刊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最主要的是期刊特質與學術能見度的考驗。
由於客家研究先天具有跨領域研究的必要性,《全球客家研究》期刊也多少反映出這樣的特質及經營的艱辛,例如向科技部提出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之申請,就需要連續通過人文與社會科學兩類審查。《全球客家研究》作為綜合類期刊,另需具備二或三學門的評比,且每學門原創學術論文數,應達總刊載論文數20%或近三年平均每年三篇以上。審查需通過形式指標(5%)、引用指標(15%)、問卷調查(30%)與專家審查(50%)評比總分分級,之後還需通過綜合類文章會議討論最終結果,因此需要兩年的時間審理、評比。如今正進入第二年的審查,是關鍵性的階段。
本刊在105年創刊甫兩年之際,曾獲得國家圖書館所頒發「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獎」人類學組第一名、區域研究與地理學組第二名,是該年度唯一橫跨兩個學門的得獎期刊。就在向科技部申請「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之際,本刊於108年再次獲得國家圖書館頒發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影響力獎」人類學門第一名,是對本刊作者們論文的肯定,也是對本刊的一種鼓勵。
期刊經營和稿件的質量有密切的關係,六年來除了不斷開展全球客家研究各項研究議題的探索、出版專輯之外,全球各地學界的投稿情況漸趨穩定,在稿源充足下將來可考慮出版季刊。關於本期刊所規劃的專輯,通常要經過專輯客座主編與本期刊編輯委員會的發想、規劃、邀稿,舉辦論文討論工作坊以及雙盲送審,才得以成形。這樣的過程通常要兩年或更長的時間。本期能夠以「客家音樂研究的新視野」專輯出版,也是經歷這樣的過程。客座主編許馨文教授是印第安納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客籍學者,目前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從構想以來為本專輯投入許多時間和心血。我們經常半夜裡還在用電子郵件溝通討論,因為種種原因,有幾篇參與工作坊的構想與論文未能刊登,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值此專輯出版之際,藉此機會特別向許馨文教授及所有參與工作坊的學者們致以謝意。本期客家音樂專輯的誕生及論文的特色,將在客座主編的〈臺灣客家音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專文中與讀者分享,以下續說明其他的編輯業務。
本期除了「客家音樂研究的新視野」專輯的主題論文之外,「書評」方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洪馨蘭所寫的書評,討論的是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和客委會共同出版的《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楊欽堯等,2018)。「客家社群與研究機構」介紹方面,我們邀請到鄭榮興教授所攥寫的〈再現客家戲曲之風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讓我們更瞭解「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最後,「書目」方面,感謝本刊執行編輯許維德教授所整理的〈2010-2018年台灣客家音樂專輯目錄彙編〉,是近年來少有的音樂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客家音樂相關的主題論文、書評、機構介紹與書目,共同成就這期專輯的特色,非常不容易。
本期一般論文刊登了張容嘉博士〈香港崇正總會與世界客屬想像〉,該文對於了解「全球客家想像」的形成提出了深入的社會學分析。如同維德在第一期的謝詞所言:該感謝的人和機構太多,謝謝所有作者的耐心,更要謝謝直接參與編輯工作的所有同仁。沒有大家幾十個小時的心血,我們不會有目前的這點小成果,這是真的。相同的,也是要感謝客家委員會在經費上的挹注和支持。說來似乎俗氣,但卻是實在話——沒有這筆費用支持,本刊恐怕不易有現在的成果。
主編 張維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