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7 9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 /  潘美玲   Mei-Lin Pan

     客家研究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有其議題的豐富與多元性,透過本期刊作為學術發表與交流平台,已經漸漸為此學術領域奠下了厚實的基礎,並開展出新興研究的題材與方向,就如本期所呈現的論文題材與內容,從臺灣、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到東北亞日本的客家,包括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到社會科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跨領域研究等,具有開啟導引客家研究未來發展的作用。
       本期的研究論文共有五篇,第一篇是曾純純的〈南臺灣六堆客家喪儀中女性角色〉,作者長期關注客家喪葬禮儀的文化與變遷,她發現在父系的繼嗣原則下,客家婦女,尤其是媳婦,在夫家的喪葬儀式中的參與和展演空間,可以提供觀察客家文化在對當前社會變遷的調整與適應的方向。接下來的四篇研究論文,屬於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黃賢強教授擔任客座主編的「新馬客家」專題論文。在專題導言中,黃賢強教授特別說明此專題的地理範圍為何只有新加坡和西馬來西亞(即英國殖民時代的馬來亞或馬來半島),而沒有包括東馬來西亞的原因,由於歷史發展、族群結構的差異,東、西馬來西亞的客家議題必須分開討論。東馬來西亞的部分,在本刊第六期已經出版「砂勞越客家研究專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閱讀。「新馬客家」專題的內容,以及各篇論文的特色,在專題主編導言中已詳細說明,此處就不再贅述。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本期一共五篇有關客家的論文以及專題導言的內容當中,讀者將會發現觸及到族群關係以及漢人族群比較的討論時,分別出現「閩南」、「福佬」的用法。例如曾純純在其論文前言中,就用「閩南人口」、「客家人口」,而黃賢強在專題導言中,有關華人方言群則用「客語」、「閩南語」、「廣府語」等的分類,而陳愛梅的論文主題是馬來西亞「福佬人」和「客家人」關係探析,就以「福佬語系」與「客家語系」分別對照。就語言而言,「閩南」、「福佬」話被視為同一種語言,但卻有不同的稱呼,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至少就有17個名字,分成三大類:「台語類」、「閩南語類」、「河洛、福佬或福老等類」(李勤岸、洪惟仁 2007)。由於語言與人群的稱呼,牽涉到族群政治與認同的議題,目前使用哪一種類別也未有共識。本刊編輯採取尊重保留個別作者選擇使用的稱呼與用法,讓個別論文所指涉的「閩南語」、「福佬話」回到地理空間、歷史脈絡與族群關係的內容,故不採取將這些稱呼進行調整或一致化的舉動。
       本期的兩篇研究紀要,是本期刊過去較少出現的題材,尤其是交大跨學院的研究團隊所執行的客家基因溯源研究計畫,由陳明惠等作者在臺灣各地進行田野採樣,所拼湊出的「臺灣客家人」圖像,可謂當前相關研究領域的創舉,值得關注。而邱雅芳則是從臺灣文學史的脈絡當中,尋找「客家作家」的位置,打破過去「隱形」客家的狀態,讓客籍作家現身的過程。這期的評論,也是少數當前有關日本客家研究的議題,評論者是目前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范智盈,針對張維安等人的《東瀛客蹤:日本客家研究初探》提出閱讀的觀點與方向。她特別點出日本客家研究文獻探索上面,如何從「華人華僑研究」與「在日臺灣人」,為在地與隱形化的日本客家人,理出日本客家族群的形貌,是需要突破的挑戰。雖然這篇評論是在東北亞的日本,但和陳明惠等的客家基因採樣田野,以及邱雅芳從臺灣文學史的耙梳,卻都異曲同工地在不同的領域與人群中,尋找客家的位置和圖像。
本期的機構介紹,則是呼應著「新馬客家」的專題,由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黃文斌等作者共筆,介紹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地區的「近打(Kinta)錫礦博物館」,訴說著客家華人移工如何參與馬來西亞開採錫礦的輝煌歲月,以及產業博物館如何承載歷史記憶與打造地方文化經濟的努力。最後還是要感謝作者的投稿、審查委員的用心審閱、和編輯委員的專業建議,特別是本期專題的客座主編黃賢強教授的支持,以及編輯工作小組同仁們的協力,使本期能夠順利出刊,也是持續維持學術專業的深度與廣度上精進的動力。

執行編輯 潘美玲謹誌
2017.10.27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李勤岸、洪惟仁,2007,〈沒有名字的語言?:「台灣話」、「閩南話」還是 Ho̍h-ló 話?〉,《台灣文學館通訊》15:36-41。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全球客家研究

2013 Global Hakka Studies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