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家研究》稿件格式
Formatting Guide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本刊為統一文稿規格,特編訂論文撰稿體例,敬請參考遵循採用。
一、撰稿格式
(一)來稿請以MS Word或其他相容軟體編輯,中文字體為「新細明體」,英文字體為「Times New Roman」,獨段引言可用「標楷體」,強調的部分以「畫底線」方式處理,12級字,採橫向排列,左右邊對齊,1.5倍行距,並於頁尾置中註明頁碼。
(二)稿件順序:首頁、中文摘要與關鍵詞、英文摘要與關鍵詞、正文、附錄、參考書目。以上各項均獨立起頁。
(三)若有特殊注意事項,請於稿件後註明。
二、首頁
(一)論文題目:若有副題,正、副題間以「:」符號區隔。如有附註,請在題目右上角以*符號插入頁尾「註腳」,並在註腳中說明。
(二)論文類別:請參考「徵稿啟事」來稿類別項下的說明。
(三)作者姓名:請在頁尾「註腳」註明任職機構及職稱。如遇有題目附註,則先提出題目附註,再註明任職機構及職稱。
(四)聯絡作者:請列出通訊地址、電話、傳真、e-mail等資料。通常第一作者即為此篇論文之聯絡作者,若非第一作者,則請特別說明。
(五)謝詞:如有謝詞,請於頁尾「註腳」提出。
三、摘要與關鍵字
(一)中文摘要:若為中文來稿,來稿次頁為中文摘要,字數以300字為限。若為英文來稿,則置於英文摘要之後,並書明英文論文題目。在其後列明中文關鍵詞,以5個以內為原則。
(二)英文摘要:若為英文來稿,來稿次頁為英文摘要。若為中文來稿,則置於中文摘要之後,並書明中文論文題目。本刊接受英文長摘要,以不超過一千字為原則,並在其後列明英文關鍵詞,以5個以內為原則。
四、正文
(一)為了便於匿名審查作業,文中請避免出現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若有需要則請以第三人稱方式稱之。
(二)標題:
1. 大小標題以一,(一),1,(1),(i)為序。
(三)註解:
1. 注解旨在說明或補充正文,相關參考資料請寫在參考文獻中。
2. 註解採隨頁註,請放在正文該頁的最下面。
3. 注解若針對特定專有名詞,請置於該名詞之右上角,餘則置於該句句末之標點符號的右上角。
範例1:
首先,如果區分客家與非客家所採取的是戶籍制度的籍貫概念1(以下簡稱本貫主義),則客家的客指的應該是寄寓、暫居、離開本貫遷移他地的異鄉人或外來人,甚至是不入戶籍或脫漏戶籍而到處遷徙的流民。
範例2:
200餘年來的客家研究,2的確使客家學的知識體系建構,日益深廣和完善;而客家自我認同意識,也隨著日漸高漲和擴展。
範例3:
作為現代族群名稱或方言群名稱的客家一詞,其直接的源頭是19世紀中葉以後,由來自西歐的傳教士依據方言主義所鑄造的「Hakka 客家」標記。3
(四)標點符號的使用:
1. 中文標點符號一律用「全形」(請注意,包括圓括號「()」)。
2. 正文中,中日文書刊名、學位論文、研究計畫報告、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專輯前後加《》符號,西文書刊名、期刊名、學位論文、研究計畫報告以斜體表示,不加符號:
中日文:《全球客家研究》
西文:The Hakka Odyssey and Their Taiwan Homeland
3. 正文中,中日文期刊論文篇名、會議論文、法規、條文、等前後加〈〉符號,西文期刊論文篇名、會議論文前後加“ ”符號:
中日文:〈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
西 文:“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Southeast Asia”
4. 如果要對引文中原作者的文字進行補充或說明,請在新加入的文字前後加上[]符號。
《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南兗州》載:「[東晉]元帝太興四年[321],詔以流民失籍,使條名上有司,為給客制度,而江北荒殘,不可檢實」(蕭子顯 1995:255)。
(五)分項:內文中之分項以(1)、(2)、(3)…表示;再來以、、…表示。
(六)引書範例:
1. 正文提到作者姓名,用引號,不獨立起段:
張翰璧和張維安(2005:127)也指出,「客家族群的認同,以及客家人本身的能見度,一直是客家研究中重要的課題」。
2. 沒有在正文提到作者姓名,用引號,不獨立起段,引書結束後加註出處,引文最後一個標點符號寫在出處的後面:
「在眾多的群體的差異中,人們會特別強調哪一個差異的區分,常常與當時區分人群的需要有關」(王甫昌 2003:36)。
3. 獨立起段:標楷體。不用引號,且左右內縮兩個字元,引文最後一個標點符號寫在出處的前面:
族群的溝通與合理社會的追求是一體的,客家學也必然是一門推動人類社會「邁向合理社會」的學科。(徐正光、張維安 2007:13)
4. 引用書目:直接將作者、出版時間、頁數寫在正文中適當位置。中、日文著錄作者用「姓名」,西文著錄作者用「姓」即可。中、日文著錄,出版時間和頁數間以中文冒號(:)分開。西文著錄,出版時間和頁數間以英文冒號(: )分開,並多加一個英文模式的空格。
範例1:
(飯島典子 2007)、(莊英章 1994:269-72)、 (Fejgin 1995)、(Hager 1886: 114)
範例2:正文中已有作者姓名
黃紹恆(2000:85)、Cohen(1976) 、Hager(1886: 114)
5. 譯著:僅列出作者名(無論是中、日文或西文著錄,一律使用作者的原文名稱,不用中譯)即可,不用列出譯者或編者的名字。
範例1:正確
(東嘉生 1985)、(Durkheim 2007)
範例2:錯誤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Durkheim著,馮韻文譯 2007)、(涂爾幹 2007)
6. 不論是譯著或編著,僅列出作者名即可,不用特別註明「著」或「編」等動詞。
範例1:正確
(東嘉生 1985)、(Durkheim 2007)、(徐正光 1991)、(Constable 1996)
範例2:錯誤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Durkheim著,馮韻文譯 2007)、(徐正光編 1991)、(Constable ed. 1996)
7. 如果引用的書目有兩筆以上,就中文書目而言,同一作者的不同書目間以中文逗號(,)分開;同一書目的不同頁數間以頓號(、)分開;不同作者的書目間以中文分號(;)分開。就英文書目而言,同一作者的不同書目間以英文逗號(,)分開;同一書目的不同頁數間也以英文逗號(,)分開;不同作者的書目間以英文分號(;)分開。英文書目的所有標點符號之後,都必須多加一個英文模式的空格。
範例1:
(劉鎮發 1997:XXXii,1998:75-6,2002)
範例2:
Cohen(1976, 1996)
範例3:
(王東 2005:170-1、181)
範例4:
(Hager 1886: 114)
範例5:
(劉綸鑫1999:31、50,2001:13-4;吳福文 1994:28)
範例6:
(Eitel 1867a: 50, 1867b: 65, 67; Hager 1886: 114)
範例7:
(劉綸鑫1999:31,2001:13-4;吳福文 1994:28;Eitel 1867a: 50)
範例8:
(Eitel 1867a: 50; 劉綸鑫1999:31,2001:13-4;吳福文 1994:28)
8. 作者有兩人時,以「A、B」(中、日文)、「A and B」(西文)、或「A及B」(正文提到作者姓名)的形式書寫。
範例1:
(徐正光、蕭新煌 1995)、(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79)、(Lim and Hsiao 2009)
範例2:正文中已有作者姓名
徐正光及蕭新煌(1995)、金關丈夫及國分直一(1979)、Hsiao及Lim(2007)
9. 作者有三人或以上時,僅列出第一位作者,餘者以「等」(中、日文)、「et al.」(西文)、或「等」(正文提到作者姓名)代替。
範例1:
(范文芳等 2000)、(Berry et al. 1977)
範例2:正文中已有作者姓名
范文芳等(2000)、Berry等(1977)
10. 論文均於文後以條列方式逐項列出引用文獻(請勿以文後註釋方式);引用文獻格式務必與引書範例一致。
(七)轉引:轉引的文獻,請在引用之作者名字前寫上「轉引自」,被轉引的原出處則不用另外列出。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在《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中這樣寫道,「在[法蘭西]最初的兩個王朝統治下,the nation經常被召集在一起,也就是貴族和主教」(轉引自Kedourie 2002: 7)。
(八)底線(重點)的使用
1. 正文或註解中有需要特別強調的文字以加底線方式表示:
進行「國族」研究的第二個難題在於它所涉及之經驗現象的複雜性(complexity)和多重性(multiformity)。
2. 強調的文字是出現在「引文」(引自其他作者的文字)當中,則必須有「重點是加上的」這樣的字眼和說明:
正如王明珂所提醒我們的一樣,「無論是由當代人群的遺傳基因或語言來探究人類的起源與遷徙,都是藉由『當代』來發現『過去』的活動」(2001:261;重點是加上的)。
3. 「重點」是引用之文本的原作者所加的,而不是你自己加上的,則必須以「重點是原作者的」的方式說明:
Stalin就曾經對國族下過這樣的定義︰
一個國族是一個由歷史所造成的、穩定的人類社群。它是以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一個共同文化的心理機制為基礎的(Stalin 1994:20;重點是原作者的)。
(九)一般名詞儘量寫已通用的中文譯名,並在首次出現時以圓括弧加註原文。非通用的外國人名可直接用原文,第一次出現時寫全名,以後則寫姓氏即可。
範例1:
對韋伯(Max Weber)而言,「領土權威」(territorial authority)這個概念似乎並沒有被直接考慮進來。
範例2:
這種想法,通常被認為是和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Johann Gottfried Herder有密切的關係。Herder(1986) 主張語言是構成「國族」的基石。
(十)附加原文的寫法:
1. 一般用語小寫:
族群經濟(ethnic economy)在古典社會學家眼中,曾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 專有名詞字首大寫:
與新加坡客家研究相關的官方機構包括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和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之李光前參考圖書館(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
3. 外文書名、期刊、篇名,字首一律大寫,但介系詞、冠詞、連接詞小寫:
美國學者Walker Connor在1978年於《族群與種族研究》(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這本著名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題目很耐人尋味的論文──〈一個國族是一個民族、是一個國家、是一個族群、是一個……〉(“A Nation Is a Nation, Is a State, Is an Ethnic Group, Is a ...”)。
(十一)數字寫法:
1. 除特殊需要外,年代以西元為原則。
1844年,洪秀全、馮雲山開始進入廣西傳教,他們向這個不安而動亂的社會帶來了一個未來的福音。
2. 如果要加上特定國家的年號,必須要用括號附上西元年代。
明治29年(1896)2月,地理學家小川琢治刊發《臺灣諸島誌》,書中對客家有比《臺灣誌》更加正確而深入的描述。
3. 年代、月份、日期、測量和統計數字,建議都以阿拉伯數字書寫。但如果是「引文」(引自其他作者的文字),則請遵照原作者的書寫方式。
範例1:
張蔭桓〈三洲日記〉中1888年6月11日的記述提到,「西貢華人分作五幫,曰廣肇,曰漳泉,曰客家,曰海南」(張蔭桓 1983:27)。
範例2:
如《宋會要輯稿》載:「[乾道9年,1173]十月一日,司農少卿總領淮東軍馬錢糧蔡洸言,鎮江共管三邑,而輸丁各異」(徐松 1957:5017)。
4. 除了年代、月份、日期、測量、統計數字以外,建議兩位數以下的數字用國字,兩位數以上用阿拉伯數字,四位數以上加四位數撇節法:
該項調查於1994年7月間在臺灣各地以面訪進行。在1,433位有效樣本中,閩南人有561位、客家人有441位……,表示不支持任何政黨者占60.3%。
5. 屬於一連串的相關數字群,全句統一使用國字或阿拉伯數字表示,不要混合使用。
範例1:
「缺乏監督」以第1至第6小題測量,「不一致教養」以第7至第12小題以及第17小題測量。
範例2:
「缺乏監督」以第一至第六小題測量,「不一致教養」以第七至第十二小題以及第十七小題測量。
(十二)簡稱:第一次出現時需用全稱,而以括弧註明所欲使用之簡稱,第二次以後出現,即可使用所訂之簡稱。
五、附錄
(一)附錄置於參考書目之前。
(二)附錄如有兩個以上時,依阿拉伯數字之順序分別註明「附錄1」、「附錄2」……,或Appendix 1、Appendix 2……。最好有標題,如有標題,格式如「附錄1 清代臺灣大小租業之性質與成因」。
六、圖表:
(一)圖表請放在參考書目之後,並在正文中標示位置(例如:表1置於此)。
「表1」所顯示的,正是在這些不同階段中最具代表性之「臺灣原住民起源」相關學說、學者、重要文本、以及他們所羅列的相關證據。
(表1置於此)
(二)排序:圖表均以阿拉伯數字(i.e., 1, 2, 3……)編序號。序號和圖表名之間空一格(半形)。
圖1,表1;圖1-1,圖1-2;表1-1,表1-2
(三)圖表名的位置:表名列於表上方,表註列於表下方。圖名和圖註皆在圖下方。
(四)序號和圖表名的字體一律使用黑體。
(五)資料來源:所有圖表都必須標明資料來源。如果是作者製表(或圖),就將資料來源列為「作者製表(圖)」。
(六)圖表中的注解或說明:圖表中的注解或說明,獨立置於圖表中,不置於其他內文中。
範例1(圖):
請注意!
人口普查計畫即將開始
問題(Question) 你應該回答!(You should answer!)
-----------------------------------------------------------------------------------
宗教(Religion) 印度教(Vedi Dharm)
教派(Sect) 雅利安社(Arya Samajist)
種姓(Caste) Nil
種族(Race) 雅利安(Aryan)
語言(Language) 雅利安語(Arya Bhasha)
-------------------------------------------------------------------------------------
圖 1 印度拉哈爾(Lahore)地區某團體關於人口普查的宣傳海報(1931年)
資料來源:Kertzer and Arel(2002: 28;重點是原作者的)。
範例2(表):
表1 「我的客家經驗工作坊」焦點團體訪談參與者基本資料
名稱 性別 出生
年份 職業 父親族
群背景 母親族
群背景 籍貫
阿興a 男 1950sb 民意代表 客家 客家 新竹縣
阿振 男 1950s 公務員 客家 客家 新竹縣
阿華 女 1950s 圖書館員 客家 福佬 新竹縣
阿怡 女 1960s 國小教師 客家 客家 新竹縣
小廣 男 1970s 國中教師 (外省)客家 客家 苗栗縣
小雄 男 1980s 博士生 客家 客家 苗栗縣
小雪 女 1980s 研究助理 客家 客家 高雄縣
小琪 女 1980s 碩士生 客家 福佬 桃園縣
說明:
a. 出於考慮到對隱私的保護,所有參與者的名字皆為匿名。
b. 也是出於對隱私的保護,所有參與者的出生年份皆不以精確方式標出。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七、參考文獻
(一)正文所引用之文獻,請在參考文獻中列出。若正文未引用之文獻,請勿列入參考文獻中。
(二)基本格式:依序為作者全名、出版年(西元),再依序為篇名、書名、叢書名、頁次、出版地、出版者等項。
(三)參考書目排列順序
1. 中、日文作者之書目在前,西文作者之書目(包括西文作者的中譯著作)在後。
2. 書目不用特別標明是中日文書目或者是西文書目,直接將所有書目列出即可。
3. 中、日文作者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西文作者依作者字母順序排列。
4. 參考書目不加編號。
範例: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一):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 1-56。
Cornell, Stephen and Douglas Hartmann, 1998,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Fanon, Frantz, translated by Charles Lam Markmann, 1967,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Marx, Karl(馬克思)著,吳家駟譯,1990,《資本論,第一卷》。臺北:時報文化。
Weber, Max(韋伯)著,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臺北:遠流。
Yang, Philip Q., 2000, Ethnic Studies: Issues and Approach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四)同一作者有數筆參考書目時,自第二筆開始,以一橫線( _ 連續使用6次)代替作者姓名,並依出版年代排序。
範例:
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______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Constable, Nicole, 1994, Christian Souls and Chinese Spirits: A Hakk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______, ed., 1996,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五)同一作者同一年有數項著作時,再以a、b、c……排序。
範例:
陳運棟,2000a,《臺灣客家族群史•人物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______,2000b,〈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頁44-79,收錄於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六)作者有三人或以上時,僅列出第一位作者,餘者以「等」或「et al.」表示。
(七)譯著:同時列出作者和譯者的名字,作者在前,譯者在後。作者之後標明「著」,譯者之後標明「譯」,兩者間以逗號隔開。如果是西文著錄,先使用作者的原文名稱,後面的圓括號內加上出版單位所提供的中譯名稱(如果有的話)。
(八)編著:中、日文著錄的編者之後標明「編」(不使用「主編」),西文著錄的編者之後標明「ed.」(編者只有一人)或「eds.」(編者有兩人或以上)。
(九)範例:
1. 專書:
a. (中、日文)作者,出版年,《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Book (,ed.). 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範例1(單一作者):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張維安,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倫會編著,2010,《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再版。臺北:蘭台出版社。
飯島典子,2007,《近代客家社會ソ形成:「他眂」シ「自眂」ソゾイネザ》。東京:株式會社風響社。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 London: Verso.
範例2(兩人合著):
謝世忠、劉瑞超,2007,《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Ben-Rafael, Eliezer and Stephen Sharot, 1991, Ethnicity, Religion and Class in Israeli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範例3(三人或以上合著):
許常惠等,2002,《臺灣傳統音樂之美: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Adorno, Theodor W. et al., 1982,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範例4(譯著):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2005,《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Fanon, Frantz(弗朗茲•法農)著,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
Adler, Mortimer J. and Charles van Doren(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范多倫)著,郝明義、朱衣譯,2007,《如何閱讀一本書》,2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Aronson, Elliot et al.(阿龍生等)著,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弘智文化。
Durkheim, Emile and Marcel Maus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dney Needham, 1963,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範例5(編著):
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何翠萍、蔣斌編,2003,《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Barth, Fredrik, 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De Vos, George A. and Lola Romanucci-Ross, eds., 1982,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專書(原版或影印版古籍):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特別注明版本。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古籍原則上以實際纂撰者為作者,不另外列出編修者。
a. (中、日文)作者,出版年,《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
王鳴盛,1972,《十七史商榷》,據景印廣雅書局本。臺北:樂天出版社。
3. 專書(叢書古籍):引用叢書古籍,請特別注明叢書名稱與冊數。如果有版本相關資訊的話,也請一併附上。
a. (中、日文)作者,出版年,《書名》,版本,收錄於《叢書名》,冊數。出版地:出版者。
溫仲和,1968,《廣東省嘉應州志》,據清光緒24年(1898)刊本影印,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廣東省》,第11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區為樑、梁廷棟,2003,《光緒高明縣志》,據清光緒20年(1894)刻本影印,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34冊。上海市:上海書店。
4. 專書論文:
a. (中、日文)作者,年代,〈篇名〉。頁碼,收錄於(○○編,)《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Article.” Page numbers in Title of the Book(, edited by Editor(s)). 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範例1(作者本人之專書中的一章):
黃宣範,1995,〈語言與族群意識〉。頁174-228,收錄於《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Cornell, Stephen, and Douglas Hartmann, 1998, "Fixed or Fluid?: Alternative Views of Ethnicity and Race." Pp. 39-71 in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範例2(作者本人之專書中的一章,但有譯者或編者):
Weber, Max(韋伯)著,羅久蓉譯,1991,〈學術作為一種志業〉。頁131-67,收錄於Max Weber(韋伯)著,錢永祥等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
Leong, Sow-theng, 1997, "Pengmin Migration to the Gan Yangzi Region." Pp. 109-28 in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Sow-theng Leong, edited by Tim Wright,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maps by G. William Skinn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範例3(作者以外之編者所編專書中的一章):
簡炯仁,1997,〈臺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頁109-23,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Martin, Howard J., 1996, "The Hakka Ethnic Movement in Taiwan, 1986-1991." Pp. 176-95 in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edited by Nicole Constabl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5. 期刊論文:
a. (中、日文)作者,年代,〈篇名〉。《期刊名》卷號(期號):頁碼。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Article.” Title of the Journal, volume number (series number): page numbers.
範例1(期刊包括卷期和期號):
蔣淑貞,2006,〈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客家研究》1(2): 1-41。
Brubaker, Rogers, 1994, "Rethinking Nationhood: Nation as Institutionalized Form, Practical Category, Contingent Event." Contention 4(1): 3-14.
範例2(期刊只有期號):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一):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 1-56。
Erbaugh, Mary S., 1992,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Hakk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s a Hakka Enterprise." The China Quarterly 132: 937-68.
6. 會議論文:
a. (中、日文)作者,年代,〈論文名稱〉。論文發表於「研討會名稱」,地點:主辦單位主辦,會議期間。
b. (西文) 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Artic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me of the Conference, Place: Sponsored by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Date.
施添福,2010,〈從「客家」到客家:一個族群稱謂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分析〉。論文發表於「臺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研討會,新竹縣竹北市: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辦,12月10-11日。
Cohen, Myron, 2008, "Ethnic Identity and Family Life in Meinong, 1965-2008."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Taiw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kka Studies, Hsinchu, Taiwan: Sponsored by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September 20-21.
7. 博、碩士論文:
a. (中、日文)作者,年代,《論文名稱》。校系名稱博碩士論文。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Dissertation. Ph.D. diss.(Master’s thesis), the Name of the Department, the Name of the University.
林正慧,2013,《台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Wilson, Robert Scott, 2005, The Invisible Ones: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Work among Taipei's Hakka. Ph.D. diss., Dept. of Anthrop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Cheung, Kwok-hung Stephen, 2004, Traditional Folksongs in an Urban Setting: A Study of Hakka Shange in Tai Po, Hong Kong. Master thesis, Dept. of Music,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8. 報紙資料(如果是從網路上找到的報紙資料,請另外參考「網路資料」部分的說明)
a. (中、日文)作者,年代,〈文章名稱〉。《報刊名稱》,版面,日期。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Article.” Title of the Newspaper, sec., col., page number, Date.
周美惠,2007,〈鍾肇政、李喬 獲客家終身貢獻獎〉。《聯合報》,第C3版,4月26日。
Butterfield, Fox, 1970, "When the Crunch Comes, Can Taiwan Hold Together." New York Times, sec. 6, col. O, p. 14, January 18.
9. 未正式出版報告(如果是從網路上找到的報紙資料,請另外參考「網路資料」部分的說明)
a. (中、日文)作者,年代,《報告名稱》。委託/獎助單位所在地:委託/獎助單位。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the Report.” Series Title, Series Number, Place: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陳嘉甄,2004,《都市地區客籍學童之客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相關因素探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Levitan, Sar A. and Miller, Elizabeth I., 1993, "The Equivocal Prospects for Indian Reservations." Occasional Paper, 1993-2. D.C.: Center for Social Policy Studie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0. 未出版檔案文件
a. (中、日文)全宗檔案名稱,年代,〈文件名稱〉,(《系列/案名或卷名》),(檔案產生時間)。收藏機構所在地:收藏機構,檔號、微捲號或典藏號。(註記方式依檔案提供單位之原方式)
b. (西文) Record Group, Year, “Record Item.” (Series Title), (Date of Record). Place: Repository, File Unit.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6,〈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中鳳山出張所行政事務報告(臺南民政支部)〉,3月4日。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27冊14號。
General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Record Group 60, 1871, “Amos T. Ackerman, Attorney General, to Richard Crowley, U.S. Attorney, New York, Nov. 23, 1871.” Instruction Books, 1870–1904, General Records, Letters Sent, 1849–1919. D.C.: National Archives Building, Vol. C, Oct. 27, 1871–Apr. 23, 1873, p. 60.
11. 影視資料(電影/電視節目/VHS/DVD;如果是從網路上找到的視聽資料,請另外參考「網路資料」部分的說明)
a. (中、日文)導演姓名導演,年代(原電影發行於年代),《影片名稱》[媒材形式]。出版地:出版者。
b. (西文)Director’s Name, dir., Year(original movie was released in Year), Movie Title [media form]. 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範例1(出版年等同於原始發行年):
徐小明導演,2004,《五月之戀》[DVD]。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陳俊嘉導演,2010,《六堆常民人物誌,v. 6:驛鄉》[DVD]。新竹縣竹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
Costner, Kevin, dir., 1990, Dances with Wolves [film]. Los Angeles: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範例2(出版年不同於原始發行年):
徐小明導演,2008(原電影發行於2004年),《五月之戀》[DVD]。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張佩成導演,1993(原電影發行於1981年),《大湖英烈》[VHS]。臺北:中央電影公司。
Costner, Kevin, dir., 2004 (original movie was released in 1990), Dances with Wolves [DVD]. Santa Monica, Calif.: Metro Goldwyn Mayer Home Entertainment.
12. 音樂資料(唱片/錄音帶/CD;如果是從網路上找到的視聽資料,請另外參考「網路資料」部分的說明)
a. (中、日文)作者(作曲之外的角色:指揮/演唱/演奏/製作),年代,《專輯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媒材形式(編號)。
b. (西文)Author’s Name, (role other than composer: dir./singer/performer/producer), Year, Recording Title. 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kind of recording (number of the recording).
範例1(作者標示為作曲者):
楊弦,1977,《西出陽關》。臺北:洪建全基金會,唱片HF-1002。
蕭泰然,2001,《台灣情泰然心:蕭泰然小提琴作品專輯》。臺北縣汐止市:望春風,音樂compact disc。
林生祥,2006,《種樹》。臺北縣新店市:風潮有聲音樂,音樂compact disc TMCD-339。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970, Grand Mass in C Minor, K-427. Fairfield, Conn.: Fairfield County Chorale, sound disc.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2000, Grand Mass in C Minor, K-427. Hamburg: Deutsche Grammophon, compact disc 289 463 612-2.
範例2(作者標示為作曲者以外者):
簡文彬指揮,2010,《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電影•音樂•劇》。臺北:角頭文化,音樂compact disc tcm20100150。
紀乃菡主唱,1995,《苦楝若開花》。臺北:辛森唱片有限公司,音樂compact disc SMNT 95001。
溫哥華交響樂團演出,1996,《一九九六臺灣文化節》。加拿大溫哥華:臺加文化協會,音樂compact disc TCF 961。
胡台麗製作,2001,《笛聲淚影:排灣族鼻笛與口笛專輯》。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音樂compact disc。
Bernstein, Leonard, dir., 2000, Bernstein Live. New York: New York Philharmonic Special Editions, 10 compact discs NYP 2003 (NYP 2004--NYP 2013).
Pavarotti, Luciano, performer, 1981, The Best of Pavarotti. New York: London Records, 4 sound discs PAV 2009--PAV 2012 London.
13. 網路資料
a. (中、日文)作者,年代,〈資料名稱〉。《網站/刊物名稱》,(資料發表日期)。網址,取用日期:○○○○年○○月○○日。
b. (西文)Author’s Name, Year, “Title of Data.” In Name of Website, (Publishing Date). URL (Date Visited: Month Date, Year).
範例1(電子期刊,但該刊物也發行紙本版,以紙本版方式書寫):
林正慧,2013,〈華南客家形塑歷程之探究〉。《全球客家研究》1: 57-122。
範例2(僅發行網路版的電子期刊):
莊雅仲,2001,〈人類學與社會運動研究〉。《文化研究月報》2。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_8.htm,取用日期:2008年1月16日。
王佩君,2004,〈淺談哈伯馬斯批判理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1/41-21.htm,取用日期:2007年9月10日。
Askew, David, 2002, "Melting Pot or Homogeneity? An Examination of Modern Theories of the Japanese Ethnic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Studies 2(1). http://www.japanesestudies.org.uk/reviews/Askew.html#[1] (Date visited: September 2, 2006).
範例3(報紙或雜誌之網站中取得的報紙或雜誌資料):
廖雪茹、湯佳玲,2011,〈客委會天穿日摺頁 神話由來惹議〉。《自由新聞網》,2月18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8/today-life7.htm,取用日期:2011年5月11日 。
陳宗逸,2003,〈客家政策大閱兵:琳琅滿目〉。《新臺灣新聞周刊》,9月4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2201,取用日期:2011年4月16日。
範例4(網站上的影視音樂資料):
客家新聞雜誌,2007,〈 [客家新聞雜誌]解嚴二十年之客家運動 Part 1 of 2〉。《YouTube》,7月25日。http://www.youtube.com/watch?v=XCXbv2FPCy4&feature=related,取用日期:2011年1月17日。
Thomas, Anthony, dir., 2006, "The Tank Man." In YouTube, 11 Apri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e87HTYbR8Q (Date visited: June 4, 2012).
範例5(其他網站資料):
維基百科,2013,〈客家〉。《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7月11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5%AE%B6,取用日期:2013年7月13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2,〈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增設「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0月19日。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8059&ctNode=2160&mp=2013,取用日期:2012年12月29日。
Wikipedia, 2013, "Hakka People."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6 Novemb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kka_people (Date visited: November 22, 2013).